阅读:0
听报道
1. 依旧普遍“看多”
对上半年深圳楼市运行,大数据提供了便利,媒体做着各式各样的解读。近期,笔者参加一些论坛,粉丝和媒体普遍“看多”。也不奇怪,因为过去看多的(比如中介和任志强),事后证明都是对的,看空的被戳脊梁骨。既然,过去每次看多都对了,继续看多自然受欢迎。
我也来凑凑热闹,解读一下上半年的深圳楼市。新房市场看中原的报告、二手房市场看链家的报告,它们的数据相对及时、结构多样、层次清晰。我将这两份报告综合起来,再参考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近期草根调研一些思考,给大家分析一下上半年深圳楼市的变化。
2. 新房“两极分化”,刚需被驱赶
新房成交,呈现出严重的“两级分化”。一是“4万元”的低价区域成交突出,即光明新区,宝安靠近东莞的沙井和西乡、龙岗中心区和靠近惠州的坪山,这些区域占了成交量的70%;二是“8万+”的高价区域成交有韧性,即南山、福田,这两个区域成交也在增长(下图)。
高房价驱赶刚需。2015年之前,刚需集中在宝安、龙岗、龙华,这三个区成为新房供销的主力区域,分别占了全市大致35%、30%、15%的成交份额。但到现在,宝安中心区、龙华已是高房价区域,楼面地价都攀升至5万-6万了。过去,沙井、光明无人问津,现在刚需趋之若鹜(下图)。
今年上半年,成交热点片区TOP10里面,沙井、光明、坪山、龙岗中心区位列前四位(上图),成交套数占了TOP10的73%,占全市成交量的55%;成交套数TOP10的楼盘,低于5万元的有8个楼盘;成交金额TOP10的楼盘,均价低于5万的有5个,两极分化非常明显。
3. 新房“大户型化”
这说明什么问题?一方面,自贸区、前海新区、深圳中心等规划和概念炒作,关外的中心区,逐渐“豪宅化”。调控高压、刚需回归,但限于高房价和购买力,不得不往外围走。另一方面,深圳富人的购买力从来都任性,他们钟爱南山、福田等城区面貌好、配套好的区域。
新房“大户型化”。90平米左右做紧凑型三房,将是开发商迎合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去化的优选。上半年90-144平面积段增至45%,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与60-90平米面积段不相上下。换房成本攀升、周期拉长(二手房业主成交周期达120天),刚需买房能一步到位最好。
4. 刚需选公寓,由不得你
之前,我写过公寓的文章,认为公寓是一个怪胎,从户型设计、配套、居住氛围和转手看,并不建议买(除高档公寓)。但没有办法,新房大户型化,买不起大户型,更买不起中心区,只能寄望公寓了。市场是敏锐的,它会顺应需求变化,公寓已达到住房交易的40%多,由不得你。
上半年,60平米以下的公寓成交,占70%;45平米以下的占43%。总价方面,300万以下公寓成交占比上升4.88%至67.64%。也就是说,大户型的新建住房,越来越向一步到位的刚需转移(总价在400万以内),买不起大户型新房的,只能求助公寓了,好在公寓供应多、价位低。
5. 二手房市场,换房主导
因此,刚需有几个选择,一是中心区的二手房“老破小”,二是外围“4万元”的低价区域,总价控制在400以内,一步到位实现3房住家;三是公寓,总价控制在300万以内。对于二手房来讲,去年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二手房市场回调,新房受欢迎,积累的部分需求在今年释放。
今年一季度至4月份,二手房市场释放的主要是刚需,“老破小”最受欢迎。5月份以后,换房需求开始发力。从户型选择看,3房成交占比最高(36%,下图);60-90平米占比最大(49%),其次就是90-144平米(19%),紧凑型2房和3房已成为二手房市场交易的主体。
6. 政策引导刚需走向临深
2019年上半年,东莞、惠州、中山临深片区,新房住宅合计成交了581万平米,相当于深圳新房住宅成交面积(172万平)的3-4倍。上半年,东莞、惠州、中山临近深圳的区域,均价分别为20910元/平、11219元/平、14025元/平,仅相当于深圳新房均价的1/5-1/3。
未来,大湾区规划落地,最大的亮点就是深圳与东莞、惠州、中山之间互联互通,比如深中通道、轨道交通6号线、11号线、14号线。“稳房价”是战略,深圳高房价将是一种常态。对于深圳的刚需来说,到临深买房,必然是一种趋势,而政策也会引导刚需走向临深区域。
7. 刚需很急迫,但生存路径没法改变
目前,深圳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35%,每年流入人口40万以上,刚需的规模很庞大。基于房价上涨担忧,刚需买房的欲望很强烈。链家大数据显示,25-30岁的刚需买房占比最高,达到44.6%,意味着大部分刚需想尽早上车。这一比例比全部买房者高出10个百分点。
未来,经济实现转型、地方彻底告别地产依赖之前,“稳房价”要坚持很多年。对刚需来说,深圳“高房价”难以跨越,上车的选择只能寄希望于外围低价新房、换房释放出的老破小、商务公寓、临深区域等。当然,“稳房价”也意味着房价不会明显上涨,未来买方的力量更强,刚需有充足的房源可选、充足的时间筛选。但是,要想住上好房子(通勤时间短,良好教育资源,居住环境好,物业管理好),还得遵循“先上车、后改善”的逻辑。因为,好房子就那么多,撑死了就250万套,要好好工作、积攒收入,以期未来住上中心区的好房子。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新鲜出炉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此文时,请与我们联系授权,并在正文前署名及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