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垃圾分类成了热门词,魔都打响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垃圾分类战。笔者所在的广州,曾在2015年发布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近期,社区周围迎来了城管部门大张旗鼓的执法检查。作为垃圾分类最混乱的饭馆、产业园,因标识不清、混合投放,分类收集容器缺失,部分餐馆收到了整改通知书。听说,下一步检查的重点就是居民社区了。
 
于是,笔者爱人打印了两份垃圾分类指南,她要和我岳母一起学习,不同类别的垃圾如何投放,特别是“干与湿”、“可回收与不和回收”什么情况下发生转换。事实上,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疾风暴雨式的攻势,如何转化为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五年不变、十年不变,才是改变垃圾分类在过去屡屡败下阵来的关键。重中之重,是社区居民全程参与。
 
任何攻坚战,打到最后,打的是财力,更是决心和毅力。所有居民全程参与,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建立“地面上的排污系统”,不是面子工程和“环保秀”;垃圾分四类以后,每一类还要进行分类、储存、运输、处置等产业连和资源化处理。这样,居民对垃圾分类成果来之不易是有切身感受的。政府主导这项工作,就自然转化为无数涓涓细流到资源循环的大渠。
 
事实上,之所以说这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战争,除了近在眼前的垃圾围城、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垃圾焚烧致癌率上升等考量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城市运营,要告别大铺大展的“量增阶段”,转向求精求微的精细化运营阶段。末梢的社区和居民是城市运营的毛细血管,他们能否按现代社区和公民标准,看待与他人、与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将是城市精与粗的准绳。
 
网上有很多段子或吐槽,突出垃圾分类的各种成本和专业性,比如不同类型垃圾和不同情况下“干与湿”如何分;比如厨余垃圾与装袋分离弄脏手,投放点无人监督,会有多少人执行呢;严格遵守垃圾分类,会牺牲居民工作时间,甚至家庭幸福云云。但是,如果一个居民只盘算生物体的需求,不考虑猪吃了会死,不考虑自己每天给城市添堵,绝非当代城市公民。
 
为何日本把垃圾分类尊为信仰和宗教,娃娃时代就灌输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根源就在这里。上海的社区老阿姨、北京的朝阳群众、深圳的志愿者,都解决不了居民源自灵魂深处的自觉,“我要把垃圾分类进行到底”。最关键的,就是居民把自己当作资源循环中的一个端口,将“厨余垃圾不分类-被迫焚烧-加助燃剂-产生二噁英-癌症率上升”形成记忆烙印。
 
作为社会治理最末梢的社区,发挥微治理的功效,以点对点的社区治理,激发居民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觉醒。如此一来,垃圾分类所谓的专业性、隐性成本、牺牲时间、消耗精力等,都不是问题了。笔者3岁的女儿,当我告诉他早餐打包盒、塑料袋因无法降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时,家庭民主会投票不定外卖,小孩自然也遵守了。长期看,家庭环保意识的小循环就形成了。
 
由垃圾分类,笔者想到近期同样受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这绝非棚改2.0,也不是单纯的地产式的物理改造,而是公民改造和社区治理单元修复。很多老旧小区从就业国企福利房演化而来,居民没有“花钱买服务”的习惯,社区没有服务的概念,加装电梯陷入“公共地悲剧”原因在此。当城市新房子越来越多、不缺房子了,这些小区就衰败下去而无法救治了。
 
由此,住建部讲的很清楚,老旧小区改造,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言下之意,包揽就是寄生式的无效兜底)。“居民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领”是大原则,社区、居委、街道等多级治理单元要协力,形成公开透明、可信赖的大平台,居民都来参与改造,籍此构建社区治理单元。垃圾分类也好,老旧小区改造也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但持之以恒是必然的。当最难的厨余垃圾做到分类了,电梯可以顺利加装了,物业费能收到位了,才真正迈入当代社区了。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