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1. 拆,人脸识别下架
近日,有一段“戴头盔看房”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期间,还加上了字幕“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看房”。你可能会说,这个看房客有个性,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对售楼处人脸识别,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权,一直存在法律的空档、监管空白,相关部门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人脸识别这个东东,也是这几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监管部门的眼里,这个新技术便利了监管,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在很多公共场合都在用,怎么监管还真是个问题。
比如,不久前,天津河西区某购房者向政府反映,开发商单方面抓取人脸信息是霸王条款,侵犯了购房者的利益,并在政府热线投诉。但是,监管部门并未回复,看来怎么监管还在酝酿中。
不久前沸沸扬扬的“马已今服”事件,反映出,利用个人信息牟利的,是该规范了。近期,对如何监管无序的“人脸识别”、个人大数据安全保护,政策正在制定中,但监管已经开始跟上了。
近日,已有多家售楼处接到相关部门电话通知,要求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27日,南京市已启动对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检查,南京本地的部分开发企业在过去两天也陆续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要求拆除人脸识别系统。29日,城区部分楼盘开始拆除。
2.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你到售楼处的时候,热情的销售人员在给你介绍沙盘、区域规划图、带你看样板间的时候,你已经被多出人脸识别系统“无感”地、全方位地抓拍了人脸生物信息。很多人觉得,“人脸识别”就识别呗,反正在小区、商场、高铁站、地铁站,被识别了无数次了。
但是,如果告诉你,可能会有人将你的人脸识别信息,与你登记身份的其他信息关联起来,掌握了你的日常生活、工作、隐私,掌握了你和小孩、家人的隐私信息。往轻了说,会向你推销各种产品;往重了说,会兜售你的信息给诈骗分子,这时你还会耸耸肩,觉得无所谓吗?
售楼处为啥要装人脸识别系统呢?
主要是为了防止“飞单”。简单说,新盘销售主要是2个渠道,
一是开发商自己的营销广告。
二是渠道(自媒体、中介)。
过去,自媒体、中介渠道少,开发商卖房,主要是靠自己的营销广告,然后购房者到售楼处买房;现在,很多人买房,先上手机终端的APP、小程序看看,然后联系中介,有中介带看,这样就有优惠。所以,开发商必须要区分,哪些是自己上门的客户、哪些是中介带看的客户。
关键是,现在中介竞争非常激烈、模式也很灵活,经常在售楼处,甚至是大门口,通往售楼处的道路上截客。购房者也愿意被半道“打劫”,因为有优惠(往往有几万元)。但如果这样,开发商前期营销的钱,全部打水漂了,而且还要给中介分佣,那还要开发商的营销团队干嘛!
还有,开发商自己也出“内鬼”,内部的营销人员将上门客户转给中介渠道,然后他和中介分佣。不久前,广州、深圳部分开发商的营销人员私下讹诈“茶水费”,与这个现象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做地产商业务的咨询公司,就开发了所谓的“渠道风控”,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飞单”。
3.
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估计,立法已在路上了!
据我了解,广州各大开发商的项目,基本上都上线了人脸识别系统,无感抓拍,无处不在。但是,在客户上门的第一时间,基本没有售楼处会告诉他,有人脸识别系统。所以,包括开发商、系统开发企业、销售渠道,都要注意,一定要注意采集信息的合法性,不然就会吃上官司。
如果有购房者投诉,毫无疑问,广州就会像南京一样,在监管手段不到位,法律还未出台时,先要求开发商拆掉、下架。所以,对于开发商,我建议,如果近期有相关规范客户信息采集的消息出来,要先第一时间向客户表明,信息采集100%用于“防飞单”,并不是侵犯个人隐私。
接下来,怎么做呢?在客户上门在Ipad填写相关信息时,增加承诺客户信息的安全性的勾选条款。然后,分看房客户和购房客户区别对待,对看房客户,只存储生物信息,并进行系统匹配,不做人工的处理;对购房客户,购房以后,要第一时间删除客户信息,并让客户知晓。
4.
另外,建议开发商集团信息部门,统一制定客户信息安全保密的细则,所有信息库,由集团统一配置和保管,制定信息保存、销毁的时间节点。同时,对于泄露客户信息,要制定和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当下,房子好卖的时代,结束了,客户营销,还包括保护好客户的信息。
最后,针对“飞单”现象,建议各地的房地产行业协会,要加强中介组织自律管理,不得无序竞争。本质上,“飞单”乱象的出现,源于行业治理不善,逼得开发商不得不下此招数。所以,还是要在行业治理的源头上下功夫,另外,对于大数据的安全管理,也要提上议事日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