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那道无形的墙,迅速拆掉。300万常住人口为界,以下的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截至2018年,我国有672个城市(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75个),95%的是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即便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抢人大战”的裹挟下,社保缴纳一定年限,也将自动落户。这样,横亘在城乡、地区与人群之间,阻碍人口要素自由流动的那堵墙土崩瓦解。

向来,政策本身都不是重点,真正牵动人心的,则是政策的初衷及可能连带出来的效果。中华儿女自有一种天然的底色,有一种基因,那就是基于美好生活的自我加压、忘我奋斗。试想,中国城乡、地区、大小城市各方面都存在“鸿沟级”差距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落户和扎根了,“人往高处走”的那种内在激励充分地释放出来后,其带来的影响将是多么的震感。

正在迁徙的人口,不再是传统农民工主导。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49万,约占城镇新增就业的57%,人口红利转变为工程师红利。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5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20%。因此,他们迁徙的目的地,不再是县城和小城市,很多直奔都市圈和大城市,因为这里才有他们想要的就业和生活,诗和远方。

人口汹涌流入大城市,发展动力出现“极化”的现象。相应地,增长战略也从均衡增长切换到区域增长,通过互联互通,曲线救国地实现均衡增长。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领导人在《求是》杂志的文章,再次强调这一点,且明确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不过,由于房价、生活成本奇高无比,他们在大城市外围(比如“环一线”)安营扎寨,这是最现实的。因为,这里房价可控、落户政策友好,产业与大城市唇齿相依,交通与大城市互联互通。目前,主要在大城市生活的2.44亿流动人口,或将成为拆墙的第一波受益者。要素在大城市更集聚了,但不要担心“城市病”和通勤上“最后一公里”的钳制问题。

因为,一个新战略呼之欲出,这就是数字化基建和高效率轨道交通打造连接紧密、智慧管理的1小时都市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所需要的基建投资,除了轨道交通、城际通勤外,更重要的是数字化基建,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以实现万物互联、智能高效的城市生活等,并彻底改造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

对于新鲜事物,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生存的各种产品、模式(比如便捷出行),中国人最愿意尝鲜,也最快适应。80后的7亿多消费者,相比之前的代际人群,有着更充分的细分,更个性化的主张,更高的审美和性价比要求,消费也更加社交化、碎片化、分享化、速捷化、情感化。而中国企业头脑之灵活,商业模式、应用性创新方面之敏锐,在全球也是很少见的。

试想,基础设施改天换地,线下线上比翼齐飞的情景下,二者的结合,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谱?中国市场的扩容,产品品质改善与升级,正在时空上迅速延展。对于300万常住人口以下的城市,就近城镇化正在被激活。近年来,有形和无形的基建狂潮,在城乡之间铺设了一张大网,10亿大众市场(年收入低于8万元的中国家庭覆盖10亿人口)正在被激活。

城乡之间(乡村到镇里或县里、县里到就近的中小城市)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迅速被抹平。不管是拼多多、阿里、腾讯、华为、小米等独角兽,还是连锁酒店、奶茶店、小家电、电影院等,都在做市场下沉。村村通工程、数字化基建,让信息无限同步,创造出产品的长尾效应,城乡市场无缝链接,场所自由切换。当户籍门槛打破了,内需打造和高质量增长水到渠成。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