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目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经济增速不断下行时,民间关于是否要“保6%”的争论很大。甚至,一向反对“GDP崇拜”和“以增长论英雄”的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多呼吁政府要积极出手,保增长。但是,政府对经济下行的承受力、容忍度似乎比较强,对前景也比较乐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明年“十三五”收官,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比如,财政政策尽管基调积极,但重点在提质增效,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重点领域;货币政策继续稳健,强调信贷和社融增速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搞大水漫灌的信号明确;房地产方面,继续强调“房主不炒”。

那么,国家保持战略定力的信心来自哪?对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内需潜力非常大。改革开放40年,城镇化、工业化交互推进下,经济平均增速高达9.5%。城市化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下半场”后,区域发展战略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下一步,要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的城市群,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事实上,20198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就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这是多年以来首次强调继续扩大发达地区大型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的文章,不仅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而且明确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因此,打破要素流动的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既能推进深度城市化,又能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这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增长的必由之路。

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达到峰值10.06亿后开始减少,而老龄人口在明显增加,传统的人口红利在快速消失。但是,结构性的人口红利(或者“二次人口红利”)正在释放。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约5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20%;其次,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就业的主体,工程师红利显现。2015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约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7%;再次,目前我国有近3亿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2025年将达到5-6亿,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最后,户籍门槛打破,扎根城市诉求强烈,流动人口本地化趋势明显,2015年以来流动人口连续3年下降。

人口结构的上述变化,驱动着城市化向“大城市化”、“都市圈化”演进,因为新生红利人口更愿意在就业机会好、产业升级快和分工细、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居住和工作,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发展要素的能力正在不断夯实。因此,区域平衡的城镇化1.0阶段,开始转向“先大城市化,再区域平衡”的城镇化2.0阶段。先集聚、再平衡,首先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于是就有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4大区域发展战略。近年来,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2018年全国经济总量90.03万亿,而长三角以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和16%左右的人口,贡献了全国GDP的近1/4。全国16GDP“万亿俱乐部”城市,6个坐落于长三角。

根据预测2030年,4大区域增长极每一个的平均规模将达到1.2亿人,接近日本的人口数量,合计为中国贡献75%的经济增长及过半的城市人口增量。但是,人口进一步向都市圈集聚,如何提高核心城市和都市圈的承载力,又如何缓解“城市病”和“高房价”呢?答案是,借助先进的轨道交通、便捷的数字基建、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连接紧密、智慧管理的“1小时都市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所需要的基建投资,除轨道交通、城际通勤外,更重要的是数字基建,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以实现万物互联、智能高效的城市生活等,并彻底改造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

因此不管是稳定投资的关键作用还是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抑或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后,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包括创造房地产的有效空间等,这些都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压舱石。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有保持战略定力的信心,为什么做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判断。中国全民族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之旺盛,全球少有;我国老少妇幼对互联网、数字生活、便捷出行的接受度之高,全球少有。正在成为社会中坚的80后、90后,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标尺要求更高,驱动着我们必须要打造高质量的发展体系。中国企业头脑之灵活,商业模式、应用性创新方面之敏锐,在全球也是很少见的,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制造体系和配套供应链。因此,深度城市化和数字基建,以及由此带动的内需和效率改进,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当前,要做的就是打破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此外,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