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人才住房的福利输送越来越赤裸,比如免费租房、购房低至5折。近日,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针对人才购房的文件,所有商品房项目,一律让人才优先选房。有微信朋友留言,“谁说读书没有用,不好好学习,买房都只能挑别人剩下的”。2018年,南京给6314户人才发放近4000万元安居补贴,远高于给1400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的2200万元租房补贴。我们不仅要问,作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明目张胆地输送给人才,住房保障还是社会保障吗?

 

趋势越来越明显,保障性住房已蜕变为人才住房了。近期,笔者到有些地方调研,发现主政官员眼里的住房保障,基本是针对人才的保障。现在,各地头等大事是揽人才,住建、人社、组织、工信、科技等部门都拿着红头文件招人,甚至各区、各街道开口闭口也是“千百十”人才可以住好几百平米的房子。某一线城市住建系统的官员说,各区落实本区引进企业人才的住房项目很积极,要钱给钱、要地给地。但是,落实公租房项目时,都说没钱没地。

 

有人说了,“这没毛病啊!房价这么高,人才也买不起啊!不把人才保障好,经济怎么发展?城市怎么发展?”表面来看,貌似还是个理儿。但是,大家想想,住房领域的不平等,已是全社会最大的不平等了。社会保障的任何一个领域,政府投入的财力都是一定的。人才强势拿走最肥几块肉,锅里留给低收入弱势群体的,还剩多少呢?笔者看过很多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项目,建筑质量也好,社区配套也好,都比商品房差很多,有的正常维修都无法保障。

 

如果真正能筑巢引凤,那也罢了。现在,很多人才房项目,都是以所谓定向配售、配租的模式,给到企业。这些企业太强势,很多是市长座上宾,他们把保障房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标配。至于企业怎么分配这些房子,没人监管,更不可能退出。现实中,企业高管多占和空置,以租代售、违规转租等屡见不鲜。笔者某券商朋友,前几年拿到了一套人才租赁房。问题是,他基本不在那个城市上班。缘何?他也一脸懵圈,他只是跟着其他同事一起申请而已。

 

毫不夸张,保障房已脱离社会保障的范畴,甚至退化成精英攫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手段了。2010年,深圳人社局发布了一份住房补贴拟发放人员名单,腾讯CEO马化腾赫然在列(很多城市都有类似做法)。当然,小马哥没去领这个补贴。不过,一般的人才可不这么想。不领白不领、不占白不占。房价、租金这么高,政府福利是一块巨大的肥肉,白给谁不要呢?所以,就不奇怪了,为何150多个城市发布的“抢人政策”中,优惠购房条款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若是人才,连房子都买不起、租不起,称得上人才吗?若真是人才,还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也说不过去。住建系统人士私下说,这个道理政府不是不明白,但各地都在“抢企业、抢人才”,你给出的待遇不如隔壁城市优厚,企业和人才就走啦。现在,房子的诱惑太大了,各地就将优惠购房作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手段。但试想,企业和人才冲着房子来这里,创新动力还有多大?近几年,很多曾经有为的中青年开始将财富回归不动产,是不是与此有关呢?

 

很多国家都有人才政策,但大多集中在税负减免、融资支持(如VC等风险投资)方面,特别是对初创阶段的人才。也就是,应重视激发人才之智。如果人才政策无底线,特别是将房产这样巨大的财富作为揽人才的载体,就会激励套取政策红利的不正之风。近年来,很多高知人群不是专注于科技研发,而是热衷将并不成熟的创业计划包装后,四处申请补贴、专利,上市套现,这应该引起重视。总之,人才住房需要正本清源,不能陷入福利陷阱,对人才成长、社会创新都不利;人才住房要与住房保障分离,人才优惠与社保资源混在一起,会浪费社保资源,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当然,要祛除不动产的资产属性,激励人才从创新中成就价值。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