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政策微妙变化,调控要松绑了吗?

近期,楼市调控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天津、南京、长沙、河北燕郊、三亚等地或局部区域,都针对人才购房,松绑了限购。但是,随即三亚、长沙、燕郊三地“放松限购的传闻”均被官方否认;比如,近期深圳房地产市场在供给侧“放大招”,继624日出让5宗地之后,11月底深圳又将出让7宗地块;再比如,近期海南公布了《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省(除三沙外)取消落户限制。在“房住不炒”渐进落地,国家强调“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基调下,如何看待各地林林总总的政策变化呢?

20191-3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4%6.2%6%。从过往规律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往往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放松。再加上,新型基建发力、减费降税、土地出让面积下行(前三季度下滑20.2%)等,各地财政比较吃紧,今年1-8月有11个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基于过往经验,业内普遍认为,目前调控松绑顺理成章。再说,在国家层面,关系到房地产的金融政策也有缓和。9月末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强调,政策性银行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棚改PSL时隔5个月后重启,LPR并未如预期般上升,这不就是楼市逆周期调节吗?

二、调控与经济脱钩,基于分化的行业政策再造

但是,客观来讲,尽管今年以来整体经济承压,但房地产调控也并未放松,甚至有所趋严,逆周期调控似与地产调控呈“脱钩”之势,彰显了管理层对于房地产下滑容忍度的上升,对资源过度流入地产,导致实体经济疲软、民生福利受损、系统性风险上升等方面的担忧。所以,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区域规划,任何借机松绑调控,给市场传达政府“救市”信号的政策扭曲,都是要被纠正的。所有,就有了政策松绑“一日游”、“一周游”的的现象,比如开封收回“退出限售”的政策;三亚、长沙、燕郊三地“放松限购传闻”被官方否认。

不过,尽管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基于高位运行、庞大体量的行业现状,地产下行太快,对各方面的冲击都比较大。所以,庞大体量的地产要“软着陆”,这就有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基调。也就是,中短期看,地产调控既不是刺激,也不是打压,而是稳定,即尊重行业运行规律,探索行业与人口、产业、城市协调和平稳发展新机制。目前看,房地产运行最大的特征,就是区域分化。从全国看,开发投资累积增速连续保持2位数增幅(1-8月和1-9月均为10.5%),销售累积增速跌幅收窄,单月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为正。

但是,市场区域分化很严重,地产属地化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影响不一。比如,1-9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同样是东部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大湾区为例,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受益于规划利好、利率稳定、人口流入、房价管控,商品房市场相对平稳。但是,大湾区其他城市,则呈现出前期快速回升后的下行期。根据笔者的调研,这其中既有前期需求过快释放后的惯性回落,也有短期需求“接续不上”的问题。目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各个城市的定位,湾区内各个城市大规模的基建铺开,基于地产、基建、人口、产业和城市协同发展,在人口流入、销售库存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需求端紧缩的政策,有松绑的内在需要,比如近期珠海、中山松绑了限购政策。

除了城市间的分化外,城市内部的分化也特别明显。以今年6月高淳退出限购、10月六合退出限购的南京为例。20187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南京因“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GDP只占全省的13.8%),而被点名批评。如何整改?就是提高人口首位度。但站在长三角的角度看,南京距离“环沪”都市圈(以南京、苏州为核心)较远,只能打造“环南京都市圈”,所以南京外围几个县市都变成区,并以轨交来连接。不过,高淳、六合等距离主城区很远,本质上是三四线城市,以导入人口,松绑调控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地产要与人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

总的来说,各个城市楼市、人口、产业的基本面,都是很清晰的。楼市政策调整,到底是刺激楼市、再次启动“去库存”,还是基于行业自身运行规律,基于人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政策动机一目了然。所以,松绑政策被叫停,那多半是给市场传达了刺激楼市、依赖楼市的不良信号。近期,海南取消落户限制,笔者认为,海南全岛打造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告别地产支柱(房地产占税收、投资的50%),培育旅游、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三大支柱”产业,在人口基数小(2018年常住人口934.32万)、增长慢的情况下,就要更多吸引人口。

问题是,人口红利(16-64岁劳动人口)减弱,城市化进入“下半场”,也就是“大城市”、“都市圈化”。对各个城市来讲,不管是培育新兴产业,还是消费内需,抑或楼市稳定,都需要有新增人口。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各地都拼命“抢人口”。对于海南这样的距离内陆较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岛屿经济体,只有消落户限制,才能在人口争夺战中占的一席。而且,根据海南“户籍改革方案”,无论是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区别,或基于社区的落户制度,都在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以最大诚意吸引人口,打造海南二次腾飞的人口基础。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楼市稳定

今年以来,深圳住宅供地开始放量,先是624日一次性出让5宗地,11月底还要出让7宗地。而且,深圳供地全面启动“双限双竞”的模式出让,也就是限地价、限人才住房销售均价和最高销售单价,竞地价、竞无偿移交政府的只租不售的人才住房面积。事实上,这也是深圳地产调控从需求端走向供给端的标志。根据刚刚发布的深圳“房改”方案,2018-2035年,深圳筹建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按60%40%供应。也就是说,深圳以土地和住房大规模、前瞻性滚动供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共住房为主)满足潜在的住房需求。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线城市都增加了宅地供应。根据克尔瑞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宅地供应面积增长20%,而过去几年一线城市供地基本呈现缩量态势。而且,近年来一线城市所有地产调控政策,都指向需求端紧缩。问题是,目前京沪人口基数大,广深人口明显增加,每年常住人口增长40-50万,再加上区域规划利好不断,潜在的购房需求也很大。因此,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在供应端做文章。考虑到从供地到供房的周期,加上要引导预期,调控要转向供给侧。除了增加供地外,住房供应结构也要调整,比如深圳公共住房供给占比高达60%

再比如,目前北京共有产权住房、限竞房已成为供应主体;“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增住房供应170万套租赁住房占比超过60%;近期,《广州市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开始征求意见。毫无疑问,从一线城市开始,住房全面回归居住属性,供应开始向中低收入和外来人口倾斜。目的是什么?就是在城市化“下半场”,让新就业大学生、外来人口新市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城市扎根、融入城市。因此,未来不管是商品住房,还是非商品住房,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热点城市,都会呈现高位运行的态势,但并不会出现房价上涨。

而且,在国家的眼里,类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样的新“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区、增量人口导入区,增加供地、供房是有效的(有效需求),不仅不会导致“去库存”压力,反而能够以供应来引导和平抑市场需求和预期,有利于整个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未来,如果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城市群(武汉、郑州、长沙等)、成渝等西部城市群等几个重点区域的房地产稳定了,全国楼市也就稳定了,它们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压舱石。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