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经济“6%”时代,调控要松绑?

 

近期,楼市铁板一块的政策紧缩,出现了微妙变化,一二三四线城市都有了松绑的举动:深圳先行示范区红利,催生“10月红”;8月广州放宽一手现房公积金贷款期限(从 20 年升至30年);近期南京、天津部分区域退出限购;三四线托市举动更多,补贴、公积金额度提升等。

 

联想到经济增速下滑,调控松动顺理成章,过去不就是这个逻辑吗?2019年1-3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4%、6.2%、6%,逐级而下。从几大增长动力看,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甚至预示着中国经济“5%”时代来临。

近年来,一直认为,只要就业不错,政策维持现状。所以,即便国家淡化了增速,但就业形势紧张了,增速还是要的。现在,就业形势不乐观了。9月,PMI从业人员指数为47%,这是10年来的较低水平。还有一点要注意,9月末国务院金融稳定委提到,政策性银行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而中央层面决定的棚改PSL,时隔5个月之后重启,LPR并未如预期般上升,这不就是楼市的逆周期调节吗?

 

2.

说不刺激,但事实胜于雄辩啊!

 

不过,“不以楼市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7.30”政治局会议这个掷地有声的决策,余音还未了,楼市政策就开始松绑了?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再说,今年国家一直再强调,楼市长效机制要落地啊!说一千道一万,不管中央,还是地方,楼市政策确实在放松啊?这怎么解释?

 

可喜的是,今年的楼市政策确实和经济走势背离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下行压力就开始增大了,但调控政策一直比较严格,比如热点城市(苏州、西安、合肥、洛阳和大连等)加码调控;对房企融资渠道全方位关闸,打击非标(如信托)接济地产,启动房贷额度控制,PSL缩量等。

 

当然,我们可能认为,经济不滑出底线的情况下,严调控,没毛病。可一旦经济有滑出底线的危险或下滑超预期(比如未来要“破5%”),是不是调控要适当松绑呢?无论是中央层面的政策(比如重启PSLLPR利率未上升),还是地方松动政策的各种举动,事实摆在这里啊!

 

3.

调控的新逻辑,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楼市调控。“不以楼市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是短期的楼市政策基调。中期来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强调的是“稳”,而不是松或是紧。“三稳”要落地,策略就是“一城一策”,也就是有保有压,楼市高位平衡,给转型留足时间。长期呢?当然是告别楼市依赖、土地财政,经济成功转型,地产泡沫软着陆,这就是楼市调控的新逻辑。

 

但是,即便是“一城一策”、有保有压,也要让楼市政策与人口、产业协调发展,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赤裸裸地刺激楼市。首先,表现在人地挂钩的供地,人口多且增长快的城市,土地要增加供应,今年热点城市供地明显增加;再比如,都在抢人口,落户门槛不断降低,楼市政策也都与人挂钩。

 

4.

南京的痛

 

南京远郊区六合,松绑限购,备受关注。当然,直接推演,六合区松绑限购,意在托底楼市。毕竟,这个偏僻的地方,新房库存非常大,去化很困难。但是,六合距南京40多公里,本质上就是个三四线城市,基于“一区一策”看,松绑也很正常。不过,这绝不是南京松绑的原因。

 

作为长三角龙头,南京距上海太远,从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上看,远不如省内小弟苏州(苏州占全省GDP的20%,南京占13.8%,无锡占12.3%)。长三角一体化,大家更多说的是苏南的苏州、无锡等与上海的一体化。区位优势差,这是南京在经济不如苏州的原因。

 

而且,过去南京GDP在省内只排第三,这几年才超过无锡,跃居第二。所以,都市圈发展新战略下,南京只能打造“大南京”都市圈,与外围几个县区搞一体化,打造“强省会”城市。所以,高淳、六合这些原来的远郊县,近年来都成了南京的行政区。

 

2018年7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南京被批“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如何整改?当然是提高人口首位度。按照《南京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2020年末全市人口将达到910万。到2018年,南京常住人口843.6万,2019和2020年还要增加76.5万。但这几年,南京每年新增人口仅10万左右。眼下,人口争夺战愈演愈烈,“零门槛落户”成为新一轮“抢人口”的标签,河南、广西等内地省份三四线城市,彻底拿掉了城镇户籍门槛。

 

南京高淳、六合等外围,从发展程度看,就是个三四五线城市,要吸引人口,房子是一个武器。所以,六合取消限购,其做法就是与人才政策契合起来,将购房资格限定在大专及以上学历。所以,六合取消限购,有托楼市之意,但争夺人口,打造“大南京”都市圈,才是其本意。

 

5.

天津的苦!

 

南京有南京的痛,天津有天津的苦。自打雄安横空出世,“首都的归北京、北京的归通州,其他的(非首都、非北京)归雄安”,天津在京津冀的地位中,又下降了。2016年挤水分以来,天津GDP增速在大城市中一直“倒数”,人口也负增长(2018年因“海河计划”而略增长)。

 

这几年,北京疏解人口和产业,但流出来的人口和产业,并未去天津。所以,对天津说,必须要主动作为,这就有了滨海新区两个科技园取消限购的政策。要注意,这个政策是在《关于天津市促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中表述的,即松绑政策是为承接北京的项目。

 

大家想想,愿意来天津的北京人,能看重天津的,最重要的就是,宽松的购房资格及依附于房子的公共服务。天津也明确要求,疏解出的北京人来买房,我欢迎,但所购住房3年限售。可见,政策初衷是为了吸引人才,打击投资炒作。

 

6.

燕郊,多么痛的领悟!

 

就在18号,北京、天津中间的燕郊,也松绑了限购。燕郊松绑,逻辑与天津是一样一样的,针对特殊人才,即燕郊中省直单位、高校、医院员工。曾几何时,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让北漂无法安家,燕郊成为北京炒房者的乐园,房价从2016年的1.5万元窜到2017年的3万元。但烟花易冷,没有人口、服务支撑,燕郊房价2018年腰斩。即便如此,也无人接盘。

 

这种痛,没有哪个城市比燕郊更有领悟。选择摆在面前,是“过把瘾就死”,还是“涅槃后重生”。燕郊很清楚,绝不能再来一次刺激了。痛定思痛,须把短板补上来,燕郊才能承接北京疏解的人口和产业。否则,它们就被雄安、天津、固安或高碑店吸引走了。留给燕郊的,将是一座永生无法翻身的鬼城。

 

 

7.

向左向右,城市最后的选择

 

总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地方承担主体责任,而楼市天花板已现,继续刺激楼市死路一条,包括主政者的前途。因为,楼市和经济都进入存量时代了,都市圈增长极下,如果说楼市还有未来的话,它只属于有先进产业、成熟服务、人口流入、城市治理发达的城市。不具备的,就收缩防线,把主城区保护好,“小而美”也挺好,这就是“收缩型”城市。所以,存量时代,未来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产业争夺战,将非常激励。

 

当下,搏杀时代已over了,多数买房者慧眼识金,没有人口、服务、产业支撑,也没有人去买。即便刺激了,楼市反弹了,但也只是一时绚烂的烟花。现有的居民会用脚投票,离你而去。哪个城市识时务,就应该把楼市与人口、产业结合起来,这是楼市获得新增长空间的唯一路径。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