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LPRLoan Prime Rate),即贷款报价利率。因为以后买房,按揭利率要和这个指标挂钩了(原来与贷款基准利率挂钩)。很多媒体报道时,贴了央行原文(16号文)关于如何挂钩的表述,并直接拿最近一个月的LRP,计算首套和二套房的利率,并与当前按揭利率比较,线性地判断,盯住新“锚”,未来大家支付的利率是升还是降。

 

疑惑的是,极少有人解释一下,何谓LPR。其实,LRP盯住的是MLF,而MLF只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一个工具,央妈还有别的操作基础货币的“辣粉”(SLFTMLF等)。而且,存款和理财等主体负债对银行的融资成本影响更大,当然还得考虑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遗留下来的各种“小尾巴”(隐性上下限)。总之,从MLFLPR,从LPR到贷款,绝不是轻描淡写。

 

在这里,笔者不再赘述LPR,网上文章一大堆(当然,好文章不多),而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当下的环境,每个人都应抛弃线性思维,避免被收智商税。过去是轻松弯腰“捡钱”的时代,网上有关于过去40年“三次创富”的说法:80年代的“倒买倒卖”,90年代开启房地产红利,2000年以后互联网大爆发。这40年,赚钱要讲智商,但更多是胆大和抓住机会。

 

所谓,选择比努力重要,就是这个道理(确实也有道理)。但未来,你和别人赚钱的概率大不同了。小到一个人上大学选专业、职业规划,再到家庭理财和投资选择,大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想超越平均收益,都得靠过硬的智商,不断地投资自己的智商,而不是蹭雨露均沾的所谓“风口”红利,你和同时上车的“二傻子”获得概率均等的收益,未来不会有了。

 

平常聚会,总有朋友说,互联网以后,看不到新的“风口”了,做什么都不赚钱。这就是为何,经常听说被收割“智商税”。本质上,这是轻松“捡钱”时代的想法,期待傍上下一个“风口”。以货币政策为例,过去大家只要看降准和降息就可以了,其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央行有动作,坊间你我都可以谈上几句。对楼市而言,更是人人皆专家。

 

现在,所谓的由英文字母描述的各种“辣粉”,或上面讲的LPR,绝非定向投放、定价加息降息能概括。它反映的是,在外部(美联储降息)和内部(资产泡沫高企、实体企业融资难但违约风险高)等复杂环境下,央行打破利率管制下的系统性风险预期,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防止资金进入楼市,这一非常复杂、需要拿捏,且走且看的综合情绪。

 

宏观调控,要求“6个稳定”,既求仁、又求智,好纠结。所以,像金融这等影响面广的政策选择,站位要高、看得要远。一个政策出台,绝非由此及彼的线性关系,而是由此及一个“黑箱”,最后才到多个彼,影响逻辑是的非线性关系。所以,就需要我们对于金融市场、资产市场、制造业、政府基建、地产市场等宏观经济方方面面,都要有基本知识和关联判断。

 

上篇稿子,笔者写了《为何精英们热衷于“网络课堂”》。讲的内容是,刻板的高等教育知识,在越来越迷茫和复杂的现实中,派不上用场,大家只好“回炉再造”。现在,知识“两张皮”现象很严重。高校的经济学论文,确实是以非线性逻辑来透彻地分析经济问题,行文规范,但文风太无趣,被称为“现代版八股文”。除高校老师和评职称的看,没多少人喜欢看。即便是知名的经济学家,论文最大下载量也仅几万,与动辄“10+”的网文天壤之别。

 

另外,高校经济学论文多半是象牙塔里自娱自乐,与现实问题结合不紧密。当然,这是个精细活儿,毕竟学业精、知识面广,又有生活体验的人确实少。同时,自媒体时代文章泛滥,但非线性逻辑的少之又少,为博流量囫囵吞枣,迎合诉求瞎给建议。好文章,就是那些知识面广,引经据典、博闻强识,能把经典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且文章斑斓多姿、不落窠臼。现代人,时间是最宝贵,千万不要被收了智商税,还误认为自己读懂了,贻害无穷。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