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任百日,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进入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施政报告相当篇幅聚焦香港的住房政策,尤其是青年人置业问题。其中,报告最重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港人首置上车盘”,计划针对在港居满7年,从未买私楼,不符合申请居屋条件(收入超过居屋申请收入上限),月收入在34000港元(单人)以下或68000元(2人及以上家庭)以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或家庭,以较低价格资助其“先上车”,将来再转买私楼。

提出“港人首置上车盘”,这是对香港现有住房体系的重大调整。半个世纪以前,石硖尾寮屋大火,开启了港府介入房屋事业,发展公营房屋的历史。50多年来,公屋(公共出租房屋)、居屋(“居者有其屋”计划中政府资助下的自置居所)及市场化私屋,构成了香港“三梯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其中,公屋是第一梯次,这是为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确立的永久性安全网;居屋是第二梯次,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

私屋则是第三梯次,即高收入者到市场上购买的私人永久性居所。如果以个人为单位来看,香港有213万人居于公屋,116万人居住居屋,另外有390万人居于私人永久性房屋——也就是说,港府为近半人口提供了公有或资助的住宅。这样的保障水平,放在全球,也只有城邦国家新加坡可以媲美。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私营楼价飙涨,年轻家庭收入不错,但也无法置业。“首置上车盘”意在借政府资助,永久居住的年轻人有能力“上车”,并有望在日后进入私营市场。

香港现在的80后、90后年轻人,于本世纪初进入社会,彼时恰好是香港经历亚洲金融危机、SARS后,楼市从最低点起飞的开始。从2003年至2017年,香港楼市基本上一路向上。此后的10年(2003-2012),香港房价上涨3.26倍;2012-2017年上半年,香港房价又飙涨了51%。经历过楼市暴跌的香港中年和老年人,他们确信“没有不下跌”的楼市,但是对年轻人,未有下跌经历和教训,房价一路上涨,中间未有实质性调整,楼价“越等越贵”、“越等越上不了车”。

而且,相比过去,当前香港年轻人置业,碰到两大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是近年来港府“辣招不断”,如统一印花税(15%)、持有期印花税(最高20%),再如金管局不断要求银行收紧按揭,按揭成数从2012年推出“辣招”前的70%-90%,严格限制至60%或以下,导致多数年轻人就连“首付门槛”都无法跨越,更难奢谈实现置业梦想。过去,香港按揭宽松,不仅银行按揭成数很高,按揭保险公司提供首付贷款,令大部分购房者可以把首付降至10%,甚至降至5%

二是低息环境叠加高首付,购房月供下降;年轻人涌入租赁市场,租金看涨。由此,近年来是香港历史上少有的租金回报率大大超过按揭利率的时期。借助按揭,可做到“以租养供”。由此,很多高收入者买入物业、投入租赁,年轻人购房难度更大了。2008年以后,由结构性改革、科技革命、中国等新兴市场“后发效应”等三重力量推动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高增长减弱。近年来,大国经济复苏,多半靠货币宽松。由此,高企的资产价格一时半会难以降下来。

因此,年轻人“置业难”乃全球问题,这就是为何,发达国家的居民,多数要在40岁以后买房。我国也一样,越大的城市,房价越高,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高收入白领也难。房价快速上涨,也就是2010年以来不到10年的时间,恰恰是80后、90后年轻群体进入社会的时期。类似香港,他们看到的是,楼价“越等越贵”、“越等越上不了车”。当前,80后和90后已到35岁左右,日渐成为社会中坚。无法实现置业梦,这在酝酿不稳定。香港有“首置上车盘”,内地有“租售同权”和共有产权,美国继续强化“两房”的作用,安倍的“三支箭”等等,主力点都是年轻人。未来,只有年轻人“居有保障”,改革也好、消费也好,才有施展的空间。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