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人一个手持终端的互联网时代,从不缺乏戳中泪点和痛点的话题。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后的艰难转型期,微观社会遇到种种不适、恐慌和害怕,相关话题往往会撩起广泛的共鸣,有认同者,有自嘲、群嘲者,也有吐槽者。这不,一个很普通的、用来喝水的保温杯突然“火”了,缘由不用再赘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演奏了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无地自容》的黑豹乐队,其鼓手赵明义近日手持泡枸杞的保温杯,引发了“铁一样的男人也会老”的感慨和共鸣。

很快,保温杯话题演绎到“中年危机”、“中产危机”上。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借着保温杯的“东风”又了刷一次屏。各路媒体还在继续发酵,比如“一入中年百事哀,中年之后更无奈”,现在赚钱的IP都打“青春牌”,这个世界是不是看不起中年人了?生活被今天的苟且和未来的苟且充斥,整天为KPI打拼的“加班狗”,还有奋发的朝气吗?正在拾级而上,事业、健康、婚姻上正爬坡过卡的中年们,有此共鸣是减压的随意呐喊,还是真的为了是非曲直鸣不平?

一个保温杯引发的舆论案子,主流媒体也被惊动了,大有思想上要拨乱反正之意。笔者看来,大可不必如此。望眼全球,自古以来在勤劳(甚至是拼了命一样的勤劳)能赶得上中国的,就没有几个国家。更何况,我们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后艰苦卓绝的转型期,牢骚一下现在的压力和困苦,以及被“年龄”这条恶狗的追赶下,为未来竞争的优势担忧、彷徨,这没什么大不了。过去也有,只不过过去没有互联网,且互联网上可以不实事求是地、夸张地宣泄。

30多岁的“80后”呼喊中年危机,不要夸大他们的压力。比如,很多人认为80后是最惨的一代,上学经历大学扩招,进入社会经历就业压力和高房价,中年后经历计划生育政策下的“421”家庭,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老了以后,经历老龄社会下的空帐危机。当然,也不能夸大他们的傲娇与不作为,比如80后中意的RAP,怎能比得上赵明义血性的《无地自容》(赵明义或为了事业第二春而喝枸杞);WIFI造就的一代“低头族”,怎么有奋斗的激情?

就国人而言,没有哪一代人的中年是容易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每一代人,有选择奋斗和拼搏的,也有选择安逸和清淡的。当然,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机遇。互联网风靡的今天,80后无疑是弄潮儿,比如滴滴、大疆无人机、光启、汉鼎、饿了么等,都是80后创建的知名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只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变,基于示范效应和经济利益激励,由个体内心激发出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式的奋斗就不会停。

疾驰的工业文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二者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互联网与一切“加起来”,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则将这种竞争置于更白热化的境地,也有意或无意放大了竞争的惨烈程度或后果。比如,35岁的招聘或跳槽“门槛”,再比如前一阶段传得沸沸扬扬的华为清洗40岁以下员工等,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事实。但信号不断被传,就成了信念,即你得随时保持奋斗的锐气,不断地向上攀爬,否则可能随时失去竞争优势,或在社会标榜的阶层流动中掉队。

互联网取代传统媒体,好处是更接地气,保温杯与中产危机,折射出当代中年人(甚至年轻人)工作和生存的状态,即功利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诗意当道,人才辈出的年代,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而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很多。现在,大学生选专业看就业好坏;很多人读书,要看有没有用(考试或考证);多数时间忙于赚钱、买房,甚至套上阶层或圈子攀比的枷锁。如此,怎么可能不会中年老成,甚至少年老成?所以,我们也要检讨一下大环境。

话题:



0

推荐

李宇嘉

李宇嘉

3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章